台灣小麥的前世與今生—大雅麥田狂想曲


麵食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食之一,製麵粉的原料小麥,我們卻難得看見。台灣能見到麥田的機會不多,主要是小麥屬溫帶植物,地處亞熱帶氣候的台灣,並不是所有田地都適合小麥生長。

跟著劉還月老師的輕旅行,這次來到享有小麥故鄉的大雅,得以親臨麥田,仔細觀察麥穗和植株的結構,了解小麥農作在台灣的前世與今生。這次的小麥之旅可說是年前金門之旅的延伸學習,怎麼說?答案在後頭。


早年統一麥香紅茶搭配高亢男聲樂曲的廣告畫面,營造金黃麥田迎風搖曳的青春景象,歷歷在目。這支廣告並非遠渡重洋到西方國家取鏡,中部的大雅就是廣告的拍攝地點。近年台中市大雅區初春都會舉辨小麥文化節,這個活動炒熱了黃金麥浪的旅遊熱度,加上媒體的宣傳,我曾動過心想去看看,沒想到今日終能成行,但,除了走馬看花,欣賞黃黃澄澄的麥田之外,了解小麥的知識,才是這趟旅行的主軸。

其實,小麥在日治時期栽種面積不小,在日本生長良好的小麥,引進台灣之後因為緯度和氣候因素,生長不如預期,日本政府曾投入育種的努力,從南部試種至中部,才漸次穩定且有所收成。光復後,農政單位依舊繼續改良品種,鼓勵農民栽種,直至WTO開放,本地生產的小麥,因少量價高,抵不過歐美國家進口品的競爭,加上其他經濟作物的利潤較高,麥田的耕地就越來越少。


現在大雅區的麥田耕地不大,大多是與金門酒廠契作,主要供做金門麥種使用,因為小麥是製作高粱酒發酵時很重要的酒麴材料。大雅區的小麥通常在每年1011月播種,經過農曆年,於次年23月收割,小麥成長期剛好銜接兩期稻作之間的農作期。

年前的金門旅行曾駐足在小麥田埂邊學習,一棵棵綠色的小苗錯落有致散落在土地。今日在大雅,見其植株可以生長至1公尺以上的高度且結穗飽滿,延續了在金門高粱與小麥的學習。

在麥田閒晃時,剛好遇見主人與其閒聊,她說:「今年活動辦過了,很多麥子都收割了,因為要準備播種了。」這裡稻子的播種時間大約在清明節前後。回家查了資料,才恍然今年的大雅「驫麥趣」,早在223日舉辦過了,網路上有遊記,依舊是熱鬧雜亂、人聲鼎沸的畫面。 


當地活動雖然辦過了,但,許多麥穗至今尚未成熟,實際耕作場域也未連接在一起,相機畫面的背景盡是支撐高鐵高架軌道的巨型水泥柱,不然就是鐵皮廠房或民家。廣告畫面裡一望無垠的金黃麥田和搖曳生姿的麥浪景象都沒出現。沒有麥田美景的浪漫,低下身來,仔細觀察麥穗的結構,也有所穫,麥穀前端的芒尖很長,好似長長的睫毛,兩排依序生長,整株麥穗的幾何組合非常美麗。很多一起旅行的朋友都慶幸生平第一次看見小麥的欣喜,我卻相惜麥穗飽熟柔軟的身影。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