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摸黑的森林步道探索—加里山
現代人暴露在聲光、訊息的刺激中,早已不自覺天生賦予的感官本能。如果矇起眼睛,你能泰然自若地行走嗎?如果俺住耳朵,你能清楚辨識聲音的方向嗎?
假日走入山林,洗滌深陷凡俗的身心,紓解日常生活的壓力。一場夜幕低垂仍在林中尋路的經歷,迫使身心回到原始的本能,摸黑前進,聆聽大地萬籟的低鳴。2014年4月4日婦幼節,登加里山回程,因貪戀花草叢林的美景,被迫回到原始的感知,玩一場黑暗森林的遊戲,感受心跳聲伴隨腳步前進的節奏。
△ 悼念岩壁上曾經燦爛過的榮景。(2011年4月2日,蝌蚪/攝影)
這次從大坪林道上山,聽說路會比較平緩,但,頻頻陡坡向上,感覺和鹿場上山差不多,而且路途更長了。黑暗森林的探索,發生在返程規劃中的路程—運材鐵路古道之行的插曲。原先妄想疲憊之軀,有平坦的鐵道步行,是件輕鬆的好事。哪知事與願違,中途坍塌的兩處險境,讓人面對事實,將幻想拉回現實。
△ 筆直參天的柳杉林
第一處坍方處,須高繞行進,碎石坡上前人踏出的路徑依稀可循,踏穩腳步,小心翼翼,不難通過。第二處坍方處,上切到平行鐵軌的林下行進,路徑不清且長,只能找尋登山布條,且戰且走,慢慢推進。天色漸漸昏暗,因後段友伴尚未跟上,嚮導決定前去尋路,我跟著前段友伴定點等候。
△ 隊友們小心翼翼通過坍方處
天黑了,未料上蒼也哭泣,劈哩啪啦下起雨來,在大家忙著穿雨衣的同時,還好嚮導找到下方反光的白色布條,指引我們回到”正軌”。一行人,靠著間隔的頭燈燈光,尋回下山的軌跡。這段路不短,3公里,幾近走了3小時。
△ 川上氏菫菜,台灣菫菜的變種。
清晨4:30出發,上午8點起登,在森林中行走將近12小時,晚間7:50回到登山口,首次摸黑趕路,破六六登山紀錄,此次經歷將成為六六登山史難忘的回憶。
從大坪林道入山,走在直聳參天的柳杉林,因泥土流失裸露出地面的樹根,是行進中最佳的踏板。
△ 迷霧森林底層的苔蘚綠地毯
稜線上原始的杜鵑林令人嘆為觀止,樹幹粗如象腿,如蟠龍古木,樹型多變美觀。遍地苔蘚鋪成的綠地毯,杜鵑花鬚根編織而成的鬆軟步道,富彈性,走來非常舒適。可惜杜鵑花期未到,也未見枝枒上的花苞。再等一段時日,滿山遍野的杜鵑花盛開,將是令人期待的大景風光。
△ 杜鵑花的樹幹如蟠龍古木
這段稜線山友取名杜鵑嶺,恰如其名,至少我看見了玉山杜鵑(森氏杜鵑)、台灣杜鵑、西施花、細葉杜鵑。想像杜鵑花開,輪番上陣,嫣紅姹紫滿山頭,將是多美的情景。我們來的早些,只遇見加里山步道旁,玉山杜鵑粉紅花串開的燦爛。
△ 玉山杜鵑,嬌豔脫俗的花朵群聚枝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