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探勘_地質篇

2014.12.06-07 (DAY 2) 走跳礁岩古道  跑覽綺麗地景

我不懂地質,但對美麗的海岸地景卻有所觸動。這次墾丁探勘之行,第一天夜宿在鹿寮溪出海口北方的海巡署廢棄廳舍,第二天順著海岸線,迎著晨曦往南行,飽覽台灣東南沿岸造型奇特的海蝕地景,蜂窩岩、蕈狀岩、壺穴、節理整齊劃一的豆腐岩、凹凹洞洞的海蝕平台,鬼斧神工的地質景觀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夜宿的海巡署鹿寮廢棄官舍

▼請留意照片右上方有艘擱淺的貨輪,這是今年9月20日被鳳凰颱風吹來龐然大物。

重達2500噸的蒙古籍廢棄貨輪(原韓國籍「永順輪」),19日漂流進入台東蘭嶼海面,20日漂流至屏東滿州鄉出風鼻出海口500米外,21日凌晨因風浪再北漂三公里,完全擱淺在鹿寮溪口岸際,距南仁安檢所約3公里。(摘自2014.09.22 自由時報)

還好經巡按人員檢查後,確認船身周邊沒有任何油料洩漏情況。墾管處人員說這附近海岸的礁石多且風浪大,每隔幾年就有類似事件重演。


 ▼擱淺的蒙古籍廢棄貨輪。(圖擷自自由時報網站)

▼昔日海巡署鹿寮廳舍堆砌的石頭堤防。

▼畫面偏左的凹處,就是鹿寮溪的出海口。

▼迎著晨曦,欣賞海岸豐富且奇特的地質景觀。








▼鹽滷,泡泡越多,代表海水的鹽分越多。

 ▼很像混泥土的岩石,我忘記專有名詞了。



▼出風鼻因突出的岬角地形,風勢很強,行走其上,幾乎站不穩。

▼常年歷經海蝕、風切作用,形成美麗的海崖地形。

▼ 1994年在屏東縣出風鼻外海擱淺沉入海底的聖文森籍幸福洋號貨輪,近幾年來,其他船身陸續漂上岸,散落在出風鼻生態保護區四周。(摘自環境資訊中心)



▼髮絲挽於側邊、低頭深思的少女

▼中途在魚寮小憩,我們在路上巧遇主人,有著俊俏黝黑臉龐的原民青年,正準備下海捕龍蝦。


▼大自然的傑作,美麗紋路的海蝕平台。


▼走累了,找塊蜂窩蕈狀岩納涼小憩。

▼這位是墾管處解說課的曾添丁課長。

▼天然的表演小舞台,翻滾的浪花是天然的舞台帳幕。

▼率領欖仁社區原民朋友為我們開路、引導和伙食的江大哥。

▼墾管處的方sir,躺在海蝕平台上享受片刻的陽光。




▼這是捕龍蝦青年的機車,他們沿著海岸騎到不能再騎的地方。

▼山坡上順著節理漸漸剝落的岩石

▼單車騎士的挑戰,我想也只能騎到機車停放處吧!


受海風呼嘯拍打營帳的干擾,整夜未眠的我,忍著昏沉疲憊的身子,跳踏在美麗的岩岸。雖然不懂這些岩層及海岸是如何形成的,但,感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豐富且美麗的地景,更感謝老師帶領我們體驗平常人無法入境的區域,還有同行的朋友們,感謝您的扶持和協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