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林格忠魂碑&石板屋遺址
在前往四林格舊社遺址的路旁有兩座忠魂碑,一新一舊,都是紀念日治時期「四林格事件」犧牲性命的勇士們。但立碑者雙方立場不同,兩相印照,大時代的悲歌悵然而生。
「四林格事件」發生在1912年,日本政府擔心原住民反抗或爆發各社族群衝突,要求沒收槍械。四林格村民因不願繳械而引發抗日事件,日軍用誘騙手段圍捕抗日勇士,最後仍有「撒西那武」、「架白白古流」、「古流」、「只諾克」四名勇士誓死不投誠,最終戰死在老佛山,因此「四林格事件」又稱「撒西那武事件」。
事後,1914年日方為了要紀念戰死的勇士,在村落東方入口建立一座忠魂碑,記載事件的經過和結果,這座石碑雖然經過長年風吹雨淋,碑文字跡依稀可見,當時犧牲的戰士是從各地徵調至此參與戰役,不侷限在日本人,還包含許多台灣民眾。劉老師說,日方將忠魂碑建置在部落入口,有示威、恫嚇往來部落原住民的涵意。
光復後,國民政府也在同一處建立另一座忠魂碑,紀念當年撓勇善戰、不畏強權、誓死不投誠的原住民勇士們。
兩座忠魂碑立在同一處,呼應兩個時期統治者的立場,不同的政權以不同的語言定義不同的「忠魂」,足讓後代子民深思台灣過往的歷史。
從忠魂碑前行不久,可從一處水塔旁進入舊部落石板屋遺址,碩大的石板林立在山林間,雖然大多傾斜頹圮,但家屋的地基、格局、前庭、主室和畜棚都可清楚辨識。四林格舊部落遺址的面積相當大,家屋比鄰成排,且呈階梯狀分層林立,現場遺留的石板數量龐大,非常壯觀。可以想像當時四林格部落格局規模之大,據聞此石板屋遺址約莫有500年的歷史,當時,石板如何切割?石塊從何而來?似乎仍待考究。
「四林格事件」發生在1912年,日本政府擔心原住民反抗或爆發各社族群衝突,要求沒收槍械。四林格村民因不願繳械而引發抗日事件,日軍用誘騙手段圍捕抗日勇士,最後仍有「撒西那武」、「架白白古流」、「古流」、「只諾克」四名勇士誓死不投誠,最終戰死在老佛山,因此「四林格事件」又稱「撒西那武事件」。
光復後,國民政府也在同一處建立另一座忠魂碑,紀念當年撓勇善戰、不畏強權、誓死不投誠的原住民勇士們。
兩座忠魂碑立在同一處,呼應兩個時期統治者的立場,不同的政權以不同的語言定義不同的「忠魂」,足讓後代子民深思台灣過往的歷史。
從忠魂碑前行不久,可從一處水塔旁進入舊部落石板屋遺址,碩大的石板林立在山林間,雖然大多傾斜頹圮,但家屋的地基、格局、前庭、主室和畜棚都可清楚辨識。四林格舊部落遺址的面積相當大,家屋比鄰成排,且呈階梯狀分層林立,現場遺留的石板數量龐大,非常壯觀。可以想像當時四林格部落格局規模之大,據聞此石板屋遺址約莫有500年的歷史,當時,石板如何切割?石塊從何而來?似乎仍待考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