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 從一張古老的照片說起......
2015年1月16日至18日參加劉還月老師「恆春半島歷史與植物之旅」,第三日的清晨,一票人馬跟隨老師到了牡丹村村長的辦事處,目的是訪問女仍社的後裔。
村長的丈母娘來自女仍社,多次回到山上的舊部落探詢……。女仍社後裔是同行台大陳耀昌醫師亟欲訪問的對象。因為這個部落是陳醫師下一部歷史小說鋪陳的重要場域。他說,小說的女主角就住在女仍社。
▲陳耀昌醫師(左)聆聽村長丈母娘(右)說明舊女仍社的情景
村長的丈母娘請鄰人電話邀約一位同是女仍社的鄰居許初妹前來,她提及「我家有照片」,老師立即詢問:「可以拿來嗎?」
再度來到村長家的她,手拿一本相冊,裡面兩張老照片騷動大家的情緒。鑲在相框內的老者是她的阿嬤,名叫許清妹;另一張下方有毛筆字跡「灣島牡丹小女十二歲」的人物,是阿嬤的妹妹,也就是她的姨婆。
陳醫師看到這兩張老照片如獲至寶,他說這個小女孩曾是《東京日日新聞》的封面人物,她的名字叫阿台。
【阿台的故事】
1874年5月18日,日軍為了躲避洪水,沿著四重溪上溯,不幸遭到原住民的襲擊,多日後,日方反擊,殺死十二名原住民,其中包含牡丹社頭目父子,這是歷史上的石門戰役。
6月2日日軍兵分三路,北路從楓港出發,攻打女仍社;中路從石門進軍;南路則從竹社前進。
女仍社的原住民四處逃逸,在日軍攻進部落時,只剩一位阿嬤和小女孩,後來阿嬤也脫逃了。當時日本征台都督西鄉從道,命令征臺軍隊各項物品、勞務的商人大倉喜八郎帶小女孩回東京受教育,並為小女孩取了日本名OTAI,音譯為「阿台」(也有「御台」一說)。
日軍征台半年後,10月30日清日議和,阿台被送回台灣。
小女孩在日本受教育,被指使回台後要告訴族人:日本飯好吃、衣服好看、日子好過,要大家學習日本的生活。但,族人認為日本人是敵人,不是朋友,不用學他們。阿台和部落族人隔閡不入,無法在部落生活,只好躲在山裡,才20多歲就終死在女仍山。
行車途中,陳醫師侃侃述說小女孩阿台的故事,我感動莫名。一張老照片,藏著動人的故事,扣人心懸,歷史背景卻是當年原住民和日本人的血恨情仇。
老照片的背面留有提供者山本芳美及聯絡方式。試想我是阿台的子孫,拿到這張照片時,會是怎樣的心境?是僵持心中的仇恨?還是感激日本人留下這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西鄉從道為何將小女孩帶回日本受教育,清日議和後,又為何送回小女孩,難道真的是用心良苦,想教化阿台成為樣板人物嗎?又,是怎樣的教育,可以讓小女孩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改頭換面,從手抓米飯進食,進步到會講簡單日語,穿著和服亭亭玉立的女孩? 心中一連串的問號。
在旅行結束返回生活常軌的第2天,下班搭車途中,拜 Google大神之賜,用手機找到國史館《台灣文獻別冊》第29冊的電子檔,驚喜看見陳醫師所提的《東京日日新聞》的版畫封面。
這張圖片偏左下方「臺灣牡丹少女」清晰可見。除了這一期,這本雜誌不同期也陸續報導阿台和養父母的生活狀況。
封面上的字意為,「到底是誰先把牡丹稱為廿日草,很難為情,我並不清楚。但是
這位牡丹社女孩所穿著的漂亮衣服,則是都督府君贈送有好多層的貴重衣物,一層一層都有著深厚的慈愛意義存在。所畫這位遠渡重洋少女的事情,新聞有詳細報導。」(文摘自 陳文添《東京日日新聞》版畫中所見的牡丹社事件少女)
這張新聞版畫的作者芳幾,全名落合芳幾,是風俗畫「浮世繪」有名的畫家,也是東京日日新聞創辦人之一,這張新聞版畫收藏在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阿台照片的提供者山本芳美(やまもと よしみ)是日本都留文科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愛好台灣原住民文化,多篇文章發表在《台灣原住民研究》期刊。曾在政大擔任客座教授,去(2014)年10月29日來台參加政治大學第七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她結婚時碰上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婚禮從簡,2012年台東南田部落頭目幫她戴上花冠、坐牛車依循古禮補辦婚禮。
提供照片的女仍社後裔許初來(右);村長的丈母娘(中);幫忙林打電話的鄰人(左)
一場殘酷的戰役,隱藏一則動人的故事;
一張老舊的照片,牽引亟欲求知的思緒;
一個關鍵的字元,搜出令人驚喜的封面;
血恨情仇還給歷史,我只沉醉在迷人的傳說。
太動人的好文!小毛老師再記嘉獎一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