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仁部落越嶺道&溪仔口溪打石場遺址

前(2014)年12月6日正當落山風猖狂地從東北方呼嘯而來,劉環月老師帶著避秦山家族的朋友們,從里德的欖仁部落越嶺到半島東海岸,那是第一次跟著老師來恆春半島旅行。

▲雨來菇是恆春半島非常普遍的佳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事隔一年半,我又來到欖仁部落嚮導江大哥的家門前,祭拜過老祖之後,田野工作團隊開拔走向山林,這次團隊成員只有5位,卻有4位當地嚮導帶路。

▼走入山野,準備越嶺到半島東海岸。

▼樟樹原始林

相較前年底的路程,這次輕鬆很多,昔日午餐的出風溪(另一說是加暖暖溪)土地公廟的大石板塊,是我們落腳紮營所在。滿天星斗,偶有螢火蟲閃爍,以蒼穹為幕,大地為床的野宿,並沒有想像中的浪漫。往水流處傾斜的大石板,並不是舒適的床,半夜身子要不斷地蠕動,調整身軀向上,保持身體位在睡墊上方;白天悶熱難耐的氣溫轉換成陣陣冷風,躲在睡袋裡太熱,伸出肢體又太冷,大頭曝露在睡袋外,也受不了冷風颼颼;整夜還伴鳴著潺潺流水的聲響,就這樣半夢半醒,天光一亮大家都自動清醒。

▼欖仁部落的嚮導大哥幫我們煮食大鍋麵。

▼以蒼穹為幕,大地為床的野宿。

第二天預計從此走向東海岸海濱的技福寮石頭厝,這段路上次踏查過,不過,卻有新斬獲,嚮導之一的阿明哥帶著我們找到了阿蕊和他父親阿發所說的「黑人寮」。



黑人寮位在技福寮附近的黃槿密林內,黃槿盤根錯結的枝幹幾乎將魚寮淹沒,這是一處佔地龐大,設施完善的石頭厝,可惜隨著主人的離開,幾乎已消逝在海邊叢林裡。



第二天上午從出風溪土地公廟走到海濱技福寮已約6公里,艷陽高照的大熱天,徒步向南走回溪仔口,這裡的海蝕平台和大小礫岩灘來來回回也走過幾趟,卻一直沒注意到山壁上風化窗上的有應公祠,平坦的基台放了三塊石頭,為無家可歸的魂魄找到一處歸屬。在回程近溪仔口的右側海岸林內,嚮導士官長也引領我們見識到一座用石頭堆砌的有應公祠。




溪仔口近灘淺海裡有兩位阿伯在撿拾蛤類,原來是稀有的「杜鵑菜蛤」,阿伯說這種蛤只有佳樂水到溪仔口的淺水海域才有,用醬油醃漬加點辣椒就是下酒好菜。



第二天中午終於完成欖仁部落越嶺道的行程,回到溪仔口溪野炊,下午準備上溯溪谷去尋找造屋石板的打石場遺址。

尋不著目標的茫然 是挫傷心志的利刃

5月初的田野工作旅行的第二天下午,預計從溪仔口溪入海口上溯溪谷,找尋南排灣族石板屋建材大石板的打石場遺址。原本預期地點約在出海口3公里處,實際踏查卻在5.5公里處才找到曾經被考古學家記錄的石板屋打石場。




這趟路找的辛苦,團隊中女生和欖仁部落的嚮導紛紛撤退,只有劉老師和他的助理家豪堅持下去,皇天不負苦心人,打石場遺址原封不動,沒因風災或地震而改變地貌。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目標,劉老師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整塊石板是石板屋的原始建材
攝影:劉還月老師
 ▼石板上遺留明顯的打石洞孔
攝影:劉還月老師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