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澳古道 走一段泰雅原民尋根之路

南澳古道位於宜蘭縣南澳鄉南部山區,林務局修建大南澳古道系統東側3公里山徑於今(100)年4月啟用,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行,路徑平坦,林木蒼翠,蟲鳴鳥叫,生態豐富,沿途可欣賞南澳南溪穿梭在崇山峻嶺的荒原景象,美不勝收。

南澳古道又稱舊武塔古道或比亞毫古道,是昔日泰雅族部落往返交換物資和活動的的生活用徑。日治時期日人將古道部分路段闢建為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以利其管理。古道登山口是昔日的旃檀駐在所,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溯,途經兩座吊橋遺址、泰雅族舊耕農地、警備道路里程柱,沿途設有自導解說牌可以追朔泰雅族的歷史遺跡;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也可添增行走時的野趣。


古道是昔日日本人的警備道路,沿著等高線構築,平坦好走。南澳南溪蜿蜒在崇山壑間,時而沿著古道而行,時而隱入山谷。連續下雨多日,溪水湍急、水量豐沛。南澳的山景清澈翠綠,山高水深處處盡是美景。雨後氤氳嬝繞,山腰雲霧飄忽,行走山林間心曠神怡。


古道部分路段狹隘,只容一人通過,林務局在山壁間架設繩索,維護遊客安全。道路兩旁綠意盎然,地面有蕨類植物密集生長,向陽面常有筆筒樹挺拔站立山間;林間大樹林立,樟楠科植物、九芎成優勢。因林內濕度夠高,大樹上長滿各種著生蕨類植物,解說牌形容為「樟楠王國的服裝秀」饒富趣味。


大約行經0.8公里處來到一號吊橋,吊橋已經重新修建,站在吊橋上,可見右方殘留昭和五年日本人搭建的木板吊橋。殘破敗壞的橋面,引人思古追朔先人往返烙印的足跡。



古道每隔0.5公里設立一個里程柱,清楚標示路程的行進。途中有一個警備道19公里的里程石柱,見證日本統治歲月的遺跡,如今卻已成為時光的里程碑。有部分路段因岩壁植物叢生下垂,幾乎擋住行進方向,也有幾處坍方的碎石坡,小心通行沒有大礙。




返程雨勢稍歇,繡眼畫眉清脆的叫聲充斥林間;剎那間聽聞樹枝大力搖擺的沙沙聲,原來是台灣獼猴出來覓食;溝澗的蛙鳴聲也此起彼落,森林裡生態非常豐富。

南澳古道從大同鄉四季部落向東延伸至南澳鄉金洋部落,全長27.5公里。日治時期,日人為了理蕃,建置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相傳南澳的泰雅族祖先由南投縣延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埡口來到南澳深山,日治時期日本人不熟悉台灣山區地形環境,害怕原住民兇猛善戰會起抗爭,因此實施理番政策,將深山的原住民往外遷移至靠近平地的山區。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實行原住民平地化政策,將原住民由深山移住平地,南澳鄉泰雅原民遂成目前的7個村落。



林克孝先生為了追尋南澳泰雅族人的遷徙之路,常年在南澳山區找路,他罹難的束穗山在四季部落前往比亞豪社之間,就在南澳大古道系統上。古道最後一處休憩處,解說牌上述說1938年沙韻護送老師失足墜溪的淒美故事,當年林克孝先生就是被沙韻的故事吸引,無法自拔,走入南澳山區,開始他為泰雅原民的尋根之旅。可惜旅程未完,他卻先下車了。

如何前往:台九線(蘇花公路)約136.1公里,轉入金洋村方向,續走宜57鄉道(金洋產業道路),遇岔路向右行駛,至登山口約11公里。登山口前約50公尺有大片草坪可停車。後段道路狹窄,只容一車通過,會車困難。


【2011.10.09】
台北陰雨,依原訂計畫前往南澳古道,車過雪山隧道傾盆大雨,心中盤算打退堂鼓之際,過了羅東,雨勢就緩和下來了。車從蘇澳轉入蘇花公路,雖然持續下雨,但已無安全的顧忌,約2.5小時即到南澳古道登山口。


▼古道入口前,佇立大型意象物「南澳古道」,就地取材由木材、石板製成,還有泰雅族的菱形圖騰。


▼古道由左側進入,登山口有古道3公里的詳細導覽圖,右側下坡可至南澳南溪。

導覽圖上有一首詩述說原民的傳承和旅人的心態,非常貼切。

原鄉的步徑

昔日健壯的頭目
如今是月下種植一山部落故事的長者
昔日聒噪的孩子
如今長成習慣在山徑上撿拾神話的獵人
部落的故事
總是蜿蜒著山腰來去
探索的足跡
總是跳躍著聆聽山林













▼古道山澗上的橋都用木頭鋪設,更添古樸,並貼心加上粗鐵絲網防滑。

▼小溪潺潺,水聲淙淙,非常舒適。


▼南澳南溪蜿蜒盤繞古道深谷,雨將青山洗滌的更乾淨,累積的雨量讓溪水更豐沛。

500公尺處設有南澳古道全程的解說牌和休憩椅。


▼橫跨在山林溪澗上的一吊橋號,右方仍可見昭和五年日本人搭建的木板吊橋。

▼殘破敗壞的橋面,引人思古追朔先人烙印在此的足跡。


▼豐沛的水量從上滾滾而下,白色的水花和兩岸漸層的綠形成明顯的對比。

一號吊橋的解說牌上,有首詩將新橋和舊橋的傳承擬人化,很有意思。

山谷間的牽掛  者:楊薌衡

曾經是山谷間最堅定的臂膀
如今僅容記憶與流水路過
於是山谷又牽起新橋的手
新橋與舊橋
與時間的進行式
擬視、傳承並延續
舊橋說
今日搖搖欲墜的牽掛
是通往神話的捷徑
新橋也說
未來天地山林的話題
是寫下神話的捷徑

▼南澳崇山壑谷與蜿蜒的溪水形成美麗的圖畫。

▼古道是昔日日本人的警備戰道,沿著等高線構築,非常平坦好走。

▼台電的基石,民國924月建立。

▼路徑較窄之處山壁都有設有繩索,供遊客維護安全所有。

▼一棵山蘇著生懸掛在空中的斷枝,生命力旺盛,依然生氣盎然。

▼連日大雨造成部分路段坍方,大樹頭、滑落的岩片阻饒行進,還好都不嚴重,小心通過不會有危險。


秋海棠植株水分過剩,經由泌水孔排出,葉面遺留白色的礦物質。

▼部分路徑狹窄,只容一人通過,若有兩人交會,要特別小心。


▼南澳的山,未經人為破壞,也沒有污染入侵,非常乾淨美麗。

▼林務局的里程數做得很清楚,每隔0.5公里就有一個柱碑。


▼潮濕的林間是蕨類的天堂,步道兩旁、樹幹上都長滿蕨類,這是原始林相的象徵之一。


▼一大片金狗毛蕨長在步道旁的山坡下,形成綠色瀑布,相當美麗。

環境適合、空間足夠,連姑婆芋都長得好高大。

▼生動有趣的圖案說明原住民溪流的命名,有地域之分,依領域範疇來命名,和獵人的獵場
的概念有點相似。


▼南澳南溪在此直角轉彎,依然向下奔流。

▼這是日治時期警備道路的里程柱,現今已變成時光的里程碑了。

▼這個大樹的解說牌標題是「楠榕王國的時裝秀」,有哪些蕨類植物在這棵大樹上,你可以分辨出來嗎?

▼鏘~鏘~答案揭曉!除了解說牌上的說明,還有長葉腎蕨喔!


▼鑿山壁闢路,可見先民的辛苦。新橋左邊仍可見昔日的木橋,已殘破不堪。


▼這是最後一處休息處,立牌上述說1938年的莎韻故事。


▼步道終點3公里處,有明顯的提示和示意圖。


希望林務局再接再厲,期待有朝一日南澳古道可以修築成國家步道系統,讓一般稍有腳力的國人都可腳踏古道,追尋昔日泰雅族祖先的遷徙之路。

我們越過步道終點的牌子繼續前進。剛開始路面平坦,漸漸地出現大岩石,數量相當多,想不透這些石頭哪裡來?難道以前的河床這麼高?接下來就是零散堆積石塊而成的道路,還好不難走。

又遇到過溪處,第三處吊橋只剩下昔日的兩條鋼索跨越溪水,橋面早已不復見。
溪水非常湍急,連取水煮食都有困難,更別說企圖過溪繼續向前探索了。

▼整條古道上不管是小溝渠或大溪澗都用木頭建造小橋,感覺很溫馨。木頭總是給人溫暖的感受。

▼一塊橫躺的大石塊表面,無數棵橢圓腺蕨剛吐出嫩芽,生機無限。

▼你相信颱風草可以預知颱風次數嗎?這一葉會有幾個颱風?

▼肉燥乾麵配上有機地瓜葉,是山林間非常享受的食物。飯後再來壺普耳茶,賞著漸層綠的森林、呼吸著滲著芬多精的空氣,多悠閒!

回程特地繞進去金洋村,我本以為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是金洋村的牧師,非常期待在部落遇到他,可惜當天他到台北宣傳。後來才知道他家在金岳村,不是金洋村。不過,到原住民部落逛逛教會或天主堂,已成為我拜訪原住民村落的固定行程。台灣有很多漂亮的教會都隱藏在不為人知的小村落,有些甚至已列為古蹟。

▼南澳鄉金洋村,深藏在氤氳山谷裡的泰雅族部落。

▼金洋村的基督教長老教會。

金洋村可以通往武塔村,過了莎韻橋就到了武塔村外圍,這裡有個日治時期建造的「愛國乙女沙韻遭難之碑」,而當年的莎韻之鐘已不知去處。在蘇花公路武塔村入入口處葉家剝皮辣椒店旁的莎韻之鐘是民國政府所建,聽說每個鐘頭會播放一次沙韻之歌。

再度來到武塔國小,南澳鄉有許多有特色的校園,武塔國小就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學校。操場綠油油的草皮襯托遠處的兩排茄苳樹,身在其境,怡然自得。

▼武塔國小校地很大,運動場旁的兩排的茄冬樹非常美麗。

▼我家曾住過這間小木屋,這是三枝的家民宿,在武塔國小側門對面,老闆娘待人和睦,老闆是當地的警察。


▼朝陽漁港的夜景,附近的"鄉味津"海產鮮美又便宜,如果你有機會探訪南澳,一定要嚐嚐鮮美的海味。



每次結束旅程,總是有股衝動,想將旅途中所見所聞以及感動之處紀錄下來,這次終於做到了。

拍了很多照片,總覺得是一種紀錄,捨不得刪除太多,有興趣的朋友就看看吧!精華都在部落格披露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