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轉 回溯蕃童上學之路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1896年成立恆春國語傳習所,同年9月,在瑯嶠十八番社大頭目潘文杰的協助之下,於豬朥束設立分教場,豬朥束就是現今的滿州鄉里德村。


日本在豬朥束設立分教場"教化”蕃童,周遭大頭目潘文杰所屬部落的高砂族學童必須跋山涉水到豬朥束分教場接受教育。隔個山頭位在南方港口溪流域的港口、公館、茶山等聚落的巴龜甪社阿美族學童,都要徒步翻山越嶺到里德的豬朥束分教場上學。當時蕃童的學習體制和六年制的公學校不同,大概是三年的學習教育,以國語(當時的國語當然是日語)、算術與修身三科目為主。

這一段巴龜甪阿美族學童翻山越嶺到豬朥束上學的路,雖然時隔百年,劉還月老師的古道踏察團隊撫今追昔,親踏先人上學走過的足跡,追溯百年前的跋山涉水的迢迢上學路。


2016年3月20日劉還月老師恆春半島東岸古道勘查,試圖循著巴龜甪社阿美族學童的上學路線,翻山越嶺到豬朥束分教場。在港口在地解說員古清芳老師和余敏仁大哥的帶領下,我們從公館出發,穿過番仔角聚落。入山前,依例舉行Balisi祭祀儀式,敬告祖靈我們即將進入所屬場域,無意侵犯,也請祖靈保佑踏查行程圓滿順利。


10人團隊浩浩蕩蕩出發去上學,早上8點出發,也許是貪玩留戀在途中發現的舊屋遺址,或許是用心推敲先民在山中生活的環境布局,或許是欣喜觀察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大樹、酒瓶或建築材料;加上路途多處路基坍塌,必須高繞找路的顛簸辛勞,最後穿過當地人暱稱的公園(林試所里德苗圃)以及里德第一公墓,終於來到「恒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之跡」的紀念碑休憩亭。此時,已是下午3點,大夥兒笑稱,放學時間到了,我們才姍姍來遲。

公路未開闢舖設之前,孩童們天天跋山涉水,趕赴學校上課學習的辛勞,走過這趟巴龜甪人的上學路,有了深刻的體悟和懷想。



附記: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初,於各地成立國語傳習所;1896年恆春國語傳習所成立,同年9月,在瑯嶠十八番社大頭目潘文杰的協助之下,於豬朥束設立分教場,這是原住民學習日語的第一所學校。(豬朥束是里德的舊名)

明治31年(1898)恆春國語傳習所改為恆春公學校,豬朥束分教場改為豬朥束國語傳習所;過7年,明治38年(1905)豬朥束國語傳習所改為蚊蟀公學校(即今日的滿州國小的前身),負責「豬朥束」山區部落原住民蕃童的學校教育。(蚊蟀是滿州的舊名)

昭和14年(1939年)地方人士立碑紀念豬朥束分教場,碑高兩公尺,正面寫著「恒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之跡」,背面則寫「高砂族教育發祥地,明治二十九年九月十日開始,滿州公學校前身。昭和十四年三月建立」。

民國88年,滿州鄉公所蓋了一座紅瓦休憩亭,一方面保存歷史文化;另一方面供在地居民和遊客休憩使用。

《踏查筆記》茶山蕃童上學路的所見所聞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